查看原文
其他

问题在哪里?——新时代呼唤新德育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幸福教育,而幸福本身必须是合乎道德的。正如中国古代哲学主张的“德福同一”亚里士多德所说:“‘生活得好’或‘行得好’即是幸福”。  


新教育也是一种完整教育,强调身心灵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完整统一,强调让人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自己。因此,新德育的使命,就是追求和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基于上述思考和分析,我们尝试这样来界定新德育:新德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具有中国精神、世界胸怀的公民为目标,基于“私德、公德和大德”三个维度,以新教育道德人格图式为指导,以“十大行动”为路径,引领师生明德至善,过一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活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一首诗”——新教育《大丰宣言》《20年专题片》《颁奖盛典》《主题歌》《主题报告·叙事·报道》……
明德至善绽放人性芬芳
德育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新德育的内涵、路径和方法是什么?
新时代,我们怎样做德育?——学校立德树人如何落在实处?
......


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新教育20届年会主报告文选之一

作者|朱永新

来源|新教育研究院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让世界为之改变。

这一年,大自然给了人类严峻的考验,也使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灾难面前暴露无遗。

这一年,我们亲眼了见证在线教育一度取代了线下教育,见证了居家办公一度成为常态,也见证了信息传播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的“蝴蝶效应”。

这一切改变,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德育,更是首当其冲。我们此刻的德育探索,决定了我们如何走向未来。

从2014年开始,新教育人在研发卓越课程的过程中,已经陆续对艺术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作了深入的思考。今天我们将要讨论最后一门也是难度最大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门课程——新德育。

一、新时代呼唤新德育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我国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在取得积极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然比较突出。有些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模糊乃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造假欺诈、不讲信用的现象久治不绝,突破了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了人民幸福生活,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新时代呼唤新德育,凝聚社会共识,聚合人民力量,维护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亟须确立定向指航、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道德水平。



(一)新时代全球视野下人才培养的挑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模型。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的研究报告,提出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此后,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核心素养框架。我国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素。比较各国核心素养框架内容,发现有这样的共通之处:都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都重视全球意识、批判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都重视基于社会和谐关系建构的人际交往品质与交往能力等。

疫情期间,我和两位国外学者围绕“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问题做过两次跨洋对话,也清晰感受到了这些变化。斯坦福大学第10任校长约翰·汉尼斯认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T”型人才,其中的竖线代表深度,代表在一个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与能力;横线代表合作的能力、思考大事的能力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国际人工智能和教育学会主席、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罗斯玛丽.卢金认为,未来人才需要的七种智能,即学术智能(academic intelligence)、社交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元认识智能(meta-knowing intelligence)、元认知智能(meta-cognitive intelligence)、元主观智能(meta-subjective intelligence)、元情境智能(meta-contextual intelligence)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intelligence)。卢金对于人的社交智能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她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的智能是与其社会互动能力紧密相连的。“智能不仅源于人际互动,而且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际互动之中。”人类想要在 21世纪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就需要充分利用这种社交智能。因为,这是一种人类所独有的智能,是人工智能不具备的,“它源于我们对自己和同伴的情感,源于我们的感官,源于我们对自己和同伴的深入理解。”

可以发现,面对新时代全球视野下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世界各国都重视培养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和对全人类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重视培养人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新德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培养具有人类关怀精神、国际理解意识、本土文化情怀、专业知识技能的公民。



(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立德树人的要求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主要内容。同年,教育部发文指出:学校必须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党的十七大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2012年,十八大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凝练为“立德树人”。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德育要深刻领会并回答新时代下“立什么德,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问题。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

以上这些教育政策文件中的德育精神,体现了国家对德育工作的宏观要求,也体现了新时代对于新德育的期待。新德育在建设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以国家的德育方针为指引,结合新教育实验自身的优势,对德育精神进行解读、理解和内化,并将其付诸于教育实践。



(三)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严重存在;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  

20年过去了,我们的德育不仅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更为严重。究其原因,在于“人学空场”、“重智轻德”、“言行分离”三个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人学空场”的问题


所谓“人学空场” ,就是“目中无人”,是指在德育过程主要以灌输与说教为主。作为主体的人的角色被淡化甚至遮蔽了,所灌输的内容也是抽去了“人”之内涵的空洞规范,在实施中忽视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结果,“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德育, 变成毫无主体能动, 没有道德意义, 枯燥无味, 令人厌烦的灌输与说教”。

2.“重智轻德”的问题


所谓“重智轻德”,就是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甚至无视德育的价值。“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要可不要”,“分数一俊遮百丑,考试第一大于天”,是对“重智轻德”弊端非常形象的描述。

受考试评价、社会评价的影响,许多学校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智育,即提升学生统领知识的智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而且,在智育过程中,作为媒介的知识还远远没有走向智识,走向智慧。中国古代有“德性之之”与“见闻之知”之分,前者就是一种智识。“重智”往往停留在“重知”甚至“重分”上,许多学校把最重要的培养人格的事情放在一边,而把知识学习放在核心,这和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3. “知行分离”的问题


所谓“知行分离”,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表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两面人”。其实,许多学校的德育还远远没有到“知”的层面,仅仅停留在“言”的层面,学生们虽然能够正确回答有关考试题目,却不去践行,形成了“有言无行”,甚至“言行相反”的伪善人格。

“知行分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育知识化、学科化、专门化,德育被阉割为课本教学,道德品质以考试分数来评价。一方面,那些冰冷的,远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条和空洞道理难以触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那些凭借努力学习而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也会对德育产生极大的质疑和否定,因其并没有体验到道德生活的充实,会对“道德”本身产生负面评价,甚至走向道德虚无。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2006: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07: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2008: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2009: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2010:文化,为学校立魂
2011:以人弘道: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2012:缔造完美教室
2013:研发卓越课程
2014: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2015: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2016:习惯养成第二天性
2017: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2018:科学之光照亮求真创新之路
2019: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完整家园
2020:明德至善散发人性芬芳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